查看原文
其他

三、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1-13)

毛选全集 2021-09-20

正文共7132字,预计阅读时间19分钟。



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


背景为什么此章节和实体出版书的目录对不上?有疑问的详见《论新阶段-版本说明》一文。

三    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1)研究战争与统一战线的规律性是决定政策的基础


同志们,在我们总结了过去经验之后,重要的问题,在于看一看当前形势发展的趋向。抗日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会怎样从过去基础之上向前变化发展的?


这是我们现在要答复的问题,这一点对于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对于整个抗日战争变化发展的行程没有一个大概的估计,我们就只能跟着战争打圈子,让战争把自己束缚起来,而不能将其放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加之以调节整理,造出为战争所必需的条件,引导战争向我们所要求的方向走去,争取战争的胜利。


因此必须懂得抗日战争的规律性,才能实现对于它的战略指导,才能决定为战争服役的一切战略,战术,政策,计划与方案。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一样,只有我们研究了与认识了它的规律性,我们才能有效地推动统一战线使之进入巩固发展之途,而为战争的胜利起其支柱的作用。

  

我们现在先来说战争问题。


(2)特定的历史条件与主观能力的优劣决定战争的发展过程


历史上的战争有一个阶段就完结的,例如一九○五年的日俄战争,只有日军进攻,俄军败退,就结束了。又如意亚战争,也只有意大利进攻,亚比西尼亚失败,就告结束。中国一九二六年开始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也是一样。这是一种情形,这是由于一方面双方强弱不同,又一方面双方指导能力优劣不敌而造成的,这是第一类战争。


第二类战争,以两个阶段宣告完结。例如法俄战争,拿破仑从进攻到退却,俄国从退却到反攻,双方都有两个阶段。中国古代有名的吴魏赤壁之役,秦晋肥水之役,也是这样。虽则两军强弱不同,但弱者善于利用其它优良条件,给以正确指导,故于退却之后,接着反攻,战胜敌人。


但是还有第三类战争,例如外国的七年战争,八年战争,三十年战争,百年战争,乃至二十年前四年的欧洲大战(特别表现于西战场),都有三个阶段。甲方进攻,乙方退却,为第一阶段。双方相持不决,为时甚长,为第二阶段。乙方反攻,甲方退却,为第三阶段。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这类的战争。这类战争的特点,在于有一个较长的或很长的相持阶段,这也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战争指导集团的特性而造成的。

  

中日战争属于那一类战争呢?我以为是属于第三类战争的。这是由于双方不同的历史条件与不同的战争指导集团之特殊情形而造成的。


(3)中日战争的长期性表现于战争的三个阶段


中日战争的长期性将表现于在敌则进攻,相持,退却,在我则防御,相持,反攻,这样三个阶段之中。由于敌强我弱(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敌是帝国主义国家,我是半殖民地国家),故出现了敌方进攻,我方防御的第一阶段。


不说退却而说防御,是说以战略的运动防御即节节抵抗的姿态而表现其退却,不是一下子干脆退却。但又由于在敌则小国,退步,寡助,在我则大国,进步,多助这些特殊的条件,我之英勇抗战又使敌在进攻中受到分散的困难与消耗的损失,而不得不于一定时机结束其战略上的进攻,转入军事上保守其占领地而从政治上与经济封锁上向我进攻的阶段。此时敌虽消耗,但一时尚未消耗到使之转入失败的程度;我虽坚决抗战与各方面向前进步,但一时也难进步到足以转入反攻驱敌出国的程度。依上诸因,一个双方相持的第二阶段,或中间阶段,就形成了。


由于第二阶段中敌之困难与我之进步俱日增,又配合着国际有利于我不利于敌之形势,就能使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原来状态逐渐发生变化,逼到在全局看来日益于敌不利而有利于我之局面,再到敌我平衡,再到我优敌劣,彼时,就可转入我之反攻,敌之退却的第三阶段了。

  

上述三个阶段的看法,是依据敌我既存的与将来可能发生的双方相反对比之具体条件而作出的一种对于整个战争过程的估计,现在并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可能的趋势。要依我之主观努力,创造出为这种可能趋势所必要的条件,才能使可能趋势变为事实。然而依据既存条件,加上正确指导与全民族广大而坚持的努力,是能够使这种可能趋势变为事实的。


(4)速胜论者与亡国论者都反对这种估计


速胜论者反对三阶段论,认为我能迅速反攻,无需乎要一个中间阶段。这是不对的。抗日战争面前存在若许多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一定的时间,迅速反攻是不可能的。速胜论者的反对三阶段,是因为他们一方面过低估计了敌人力量,一方面又过高估计了自己力量的原故。


亡国论者也反对三阶段,认为相持与反攻都是不可能的,中国只是一个阿比西尼亚。这是不对的。他们与速胜论者相反,过高估计了敌人力量,而过低估计了自己力量。在他们面前只有黑暗,承认敌人能够灭亡全中国,我之抵抗与努力只是徒劳,办到敌我相持亦不可能,更不说什么反攻胜敌了。


因此,必须一方面反对速胜论,又一方面反对亡国论,才能坚持我们的三阶段论。而在当前情况下,反对亡国论比之反对速胜论更加重要。另有一些人,口头上赞成持久战,但不赞成三阶段论。这也是不对的。


所谓持久战,所谓长期战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战争的三个阶段之中。如果承认持久战或长期战争,又不赞成三个阶段,那么,所谓持久与长期就是完全抽象的东西,没有任何的内容与现实,因而就不能实现任何实际的战略指导与任何实际的抗战政策了。实际上,这种意见仍属于速胜论,不过穿上「持久战」的外衣罢了。


(5)三阶段论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当张高峰事件发生之时,国内一部分舆论兴高彩烈,以为日苏战争如果爆发,中国就可以转入反攻,无需乎要持久战了。在这种观点下,三阶段论当然不能成立,我们的估计是错误的了。这是主要依靠外援的思想,是速胜思想之一种。然而国际形势不是照着这些朋友们的主观志愿发展的,而是依照它自己的规律。


世界的主要重心在欧洲,东方是环绕着它的重要部分。世界的主要和平阵线国家与主要法西斯国家,正在为着欧洲战争危机问题,在西方纠缠不清,无论是各大国间的战争前夜或战争爆发,西方的各大小国家都将以解决欧洲问题放在议程的第一位,东方问题则不得不暂时放在第二位。


拿这种情况来看中日战争,迅速反攻的两阶段论也是没有理由的。我们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我们不但不怕三阶段,而且正要造成三阶段。三阶段是中日战争的规律,不但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有其根据,而且也在国际形势上有其根据。


(6)相持阶段是战争的枢纽


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在于包含一个过渡的中间阶段。这就是说,第一,我之抗战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停止敌之进攻,假如敌之进攻不能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区停止下来,就无所谓性质不同的三个阶段。


第二,相持阶段出现了时,必须用尽一切努力去准备我之反攻所必需的一切条件,设若不然,就不能过渡到反攻阶段里去,而只是永远的相持,也无所谓三阶段。在这里,对于速胜论者,我们肯定地说:必须经过一个准备时期,才能团结全国,克服困难,生长新的力量,同时配合着敌人的困难,国际的援助,然后实行反攻,驱敌出国,否则是不可能的。拿主要依靠自力胜敌的观点来看问题,不可避免的要作出这个结论。


对于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我们肯定地说、只有这个过渡阶段,才是全战争的枢纽。中国化为殖民地还是获得解放,不决定于第一阶段中主要的大城市与交通线之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中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大城市与交通线的丧失是可惜的,增加了敌人的力量,减少了自己的力量。然而很多没有丧失的东西尚可作为制胜敌人的资本,唉声叹气于宝物的丧失是无益的。


第一阶段中保存着的领土与各种有生力量,特别是已经获取的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等各方面的进步,是最可宝贵的,这是第二阶段中继续进步与准备反攻的基础。然而这仅仅是继续进步与准备反攻的基础,还不能决定反攻,决定反攻的东西是第二阶段中增加上来的力量,没有伟大的新生力量之增加,反攻只是空唤的。


7)三个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


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特点,已经出现了的,尚未出现而可以预计得到的,有概略指明之必要,对于指导战争与决定政策有重要的关系。

  

第一阶段有些什么特点或重要标志呢?

  

有如下三方面的东西。

  

第一,中国方面: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国军队的参战,抗战的坚决性,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的发布,国民参政会的开会,共产党及其它党派的取得合法地位,游击战争的创造,全国军队的进步,民众运动的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方面表现进步的大事件。但同时,却又有许多不利事件与不良现象,例如:主要大城市、交通线与主要工商业的丧失,土地与人口的丧失,全国进步的不平衡(有些地方进步得非常之慢),政治制度之一般还仅在开始走向民主化,顽固分子与腐败现象的存在,妥协倾向的酝酿等等。

  

第二,敌人方面:军力财力的消耗,世界舆论的责备,军纪的败坏,军队战斗力的相对地减弱,国内人心与前线军心不满的酝酿,张高峰战争的失败,汉奸军队的难于组成及已经组成者的无能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其困难的大事件。但同时却又有表现其能力的东西,那就是:进攻的坚决性,军力的顽强,占领地的扩大,政治组织力的强韧,阴谋机关的有力等等。

  

第三,国际方面:援华运动的增长,苏联力量的壮大及其对于中国的援助,这些都是有利于中国的东西。但是还有别的东西:欧洲大战的酝酿,英日间某种程度的妥协倾向,各国军火原料的助敌,这些都于中国不利。

  

以上中国,日本,国际的许多东西,都是抗战第一阶段中十五个月来表现的特点。这些特点,将分别生其影响于新的阶段之中。


(8) 第二阶段


在假定武汉不守的情况之下,战争形势又将出现许多新的东西。虽然敌占武汉并不即等于旧阶段的完结,新阶段的开始,由现在敌人尚能继续进攻到他被迫停止进攻之时的这段时间,还是一个由旧阶段转向新阶段去的过渡期间。虽然如此,但武汉不守成为事实之后,就将发生许多新的情况。

  

武汉不守之后,以及新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可以预计的基本情况,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又一方面则更加进步。这是新阶段中的基本特点。

  

更加困难将表现于下述各方面:(一)由于主要的大城市与交通线之丧失,国家政权与作战阵地就在地域上被敌分割了,由此将发生许多新的问题;(二)财政经济之异常困难;(三)英日某种程度的妥协倾向(或相反,在日本坚持独占与威胁南洋的条件下,英日有进一步冲突的可能);(四)如果敌攻广州,中国主要的海道交通有被割断之虞,国际援助将暂时的部分的减弱;(五)全国性伪政权有形成的可能及其对于抗日阵线的影响;(六)抗日阵线中部分叛变的可能,妥协空气的增长;(七)悲观情绪的生长,意见纷歧现象的增加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发生而将加诸抗日战争身上的新困难事项。估计到这些困难,才便于有准备有计划地克服之。

  

更加进步将表现在下述各方面:(一)蒋委员长与国民党的坚持抗战方针及其在政治上的更加进步;(二)国共关系的改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与扩大;(三)军队改造工作的进步;(四)游击战争的广大发展;(五)国家民主化的进步;(六)民众运动的更大发展;(七)新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的实施;(八)抗战文化教育的提高;(九)苏联援助的继续与可能增加及中苏关系的更加亲密等等。

  

整个第二阶段即相持阶段,是中国准备反攻的阶段。其时间长短,依敌我力量变化的程度及国际环境如何而定。但我们应该准备长期战争,熬过这一段艰难路程,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

  

第二阶段中虽然敌我在战略上是相持的,但仍有广泛的战争,主要表现于主力军在正面防御,而广大游击战争则发展于敌人的后方。那时,游击战争在许多重要战略地区将变为非常艰苦的战争,现在就应该准备对付这种艰苦。


(9) 第三阶段


具体情况不能预计。但彼时必是我之反攻条件业已准备完毕,同时敌之困难程度大大增加起来,国际形势又大大于我有利。彼时战争形势,不是战略防御或战略相持,而是战略反攻了;不是战略内线,而是战略外线了。彼时国内政治上必须有大的进步,军事上必须有新式技术,否则反攻是不可能的。


(10)保卫武汉是争取时间问题不是死守问题


保卫武汉斗争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消耗敌人,又一方面在于争取时间便于我全国工作之进步,而不是死守据点。到了战况确实证明不利于我而放弃则反为有利之时,应以放弃地方保存军力为原则,因此必须避免大的不利决战。战略决战,在一二两阶段中都是不应有的,那足以妨碍抗战的坚持与反攻的准备,因此必须避免。


避免战略决战而力争有利条件下的战役与战斗的决战,应是持久战的方针之一。于必要时机与一定条件下放弃某些无可再守的城市,不但是被迫的不得已的,而且是诱敌深入,分散、消耗与疲惫敌人的积极的政策。在坚持抗战而非妥协投降的大前提下,必要时机放弃某些据点,是持久战方针内所许可的,并无为之震惊的必要。


(11)由目前过渡到相持阶段


只有停止敌之进攻,才有利于我之准备反攻。而要达此目的,还须给一个大的努力。故由目前过渡到敌人被迫停止其战略进攻,转入保守其占领地,出现整个敌我相持的阶段之时,还是一个斗争的过程,须克服许多困难才能达到。


因为敌在占领武汉之后,还不会立即结束其进攻,他必定还想向西安、宜昌、长沙、衡州、梧州、北海、南昌、汕头、福州等地及其附近地区进攻。我要停止敌之进攻,还须针对着敌人这种企图继续执行战略的运动防御战,用极大努力进行坚持的战斗,再行大量地消耗敌人而又不为敌人所算,使敌之进攻不得不停止,把战局过渡到敌我相持的有利局面。


12)但相持局面快要到来了


敌人占领武汉之后,他的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弱点将更形暴露了。如果他再要进攻西安、宜昌、长沙、南昌、梧州、福州等地并作占领之企图,他的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之弱点所给予他的极大困难,必将发展到他的进攻阶段之最高度,这就是我之正面主力军的顽抗与我之敌后庞大领土内游击战争的威胁,所加给敌人兵力不足(他不能足)与兵力分散(他不能不分散)现象上的极大困难。


这一形势在敌则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在我则正面防御与敌后威胁,这是敌之极大劣势,我之极大优势。当然,在整个敌我力量对比上说来,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基本形势并未变化,这只有在长期相持阶段内我用全民族的极大努力,并配合国外条件,才能使之变化。


然而敌在进攻武汉的战斗中,他之强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发挥了。这种强的力量之进一步发挥,一方面固然给了我们以损失,然而同时就给了他自己以困难。因为敌之强的力量(同时即是其不足的与分散的力量)在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之后,气力势将衰退下去,就不得不使其总的战略进攻接近了一个顶点。


我们承认敌之进攻还有一点余威,并最好与最恰当的是估计到他的这点余威还相当的大,因此还有充分可能他要攻略西安、宜昌、长沙、南昌、梧州、福州等处及其附近地区,甚至要准备他向着整个粤汉路与西兰公路之进攻。然而这在总的敌人力量上将只是一点余威。


在日本的整个国力上说来,他要北防苏联,东防美国,南对英法,内镇人民,他只有那么多的力量,可能使用于中国方面的用的差不多了。并且在其正面与占领地内必须对付的广泛战争还依然存在,日苏,日美,日英,日法之间的矛盾在增长着,国内政府与人民的矛盾,前线官长与士兵的矛盾,大量支出与财政竭蹶的矛盾在加深着,这些都是使得敌人大大皱眉的地方。


我们及全国人民必须看到这些地方,不为主要大城市与交通线之丧失所震惊,赞助政府调整全国之作战,有计划地部署粤汉路、陇海路、西兰公路及其它战略地区之作战,部署庞大敌后地区之游击战争,捉住敌人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弱点,给以更多的消耗,促使更大的分散,使战争胜利地与确定地转入敌我相持的新阶段,这是全国当前的紧急任务。


13)敌力在逐渐减少我力在逐渐增加中


敌人是否增加了力量呢?就其原有的力量来说,没有什么增加,相反,他的力量大大地减少了。敌人原有的军力与经济力,是大大消耗了。十五个月战争中,他的军力伤亡了数十万人,消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与军用资材,毁灭了数百架飞机与百余艘军舰,支出了数十万万元经费,这个消耗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的。直到他被迫停止其战略进攻之时为止,他还要消耗一大批力量。


在这点上,他的盟友希特勒早已大大地发起愁来了。然则敌人毫无力量的增加吗?有的,这就是对于中国主要的大城市与交通线及部分乡村之占领,从各国手里及中国民族资本手里夺取了市场,从中国手里夺取了资源与生产工具,夺取了许多人力,这些是日本战争之唯一目的,他是暂时地增加了这些东西。


然而问题是:这些东西能抵偿已有的战争消耗吗?不能,消耗了的全部战争「投资」是已经消耗了,他要取偿还需付以新的生产投资。问题又是:抛开日本生产投资之无能不说,假定他能的话,他能取偿其战争消耗吗?也不能。因为往后依然存在着广大战争,依然每天要消耗。只要有广大的敌后游击战争存在,例如现在华北的游击战争那样,他的取偿是很困难的。由于不断的战争,他将不但不能取偿旧的,而且还须支付新的,只要我们的抗战坚持下去,日本的这条可怜命运是大体确定了的。


我们说日本在第二战略阶段即相持阶段中将逐渐化强为弱,化优为劣,这种继续消耗是决定的一方面。现在说到中国方面。中国力量究竟是减少了呢?还是增加了?我们的回答是减少了。又增加了。


减少的是原有力量的质与量,这表现在军队人员武器的消耗,人口、工业、土地与资源的损失等上面,这是使得我们感到困难的重要的一方面。然而不是没有增加的,增加的是新的质与量,这表现在全国的团结,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文化的进步,人民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的提高。


主力军虽后退了,游击战争却前进了。一部分地方虽损失了,另一部分地方却进步了。问题是在:增加的程度今天还不够,今天还不够停止敌之进攻:今后更不够实行我之反攻,因此发生了必须用广大持久的努力去增加新的力量的问题。


而这种增加,即全民族各个阶层中生动力量之更大发动与党政军民各方面之更大进步,基于今后之广大持久的努力是完全可能的。在主要的依靠自己生长的力量,再配合之以敌人困难之加重,国际助我之增强,就能使整个敌我形势发生变化,由敌优我劣之现时形势,先走到敌我平衡,再走到我优敌劣,这就是长期相持阶段中必须解决也可能解决的根本问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